一、基本情况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乐山东部门户区,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县,有省定贫困村10个、市列贫困村4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1户17505人,是乐山市“插花”扶贫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始终以产业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照“村村有产业重点、户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量身定制贫困户产业就业发展计划,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 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
二、产业扶贫情况
(一)着力“建基地”,让产业扶贫更具活力。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基地。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农户”思路,以建设中国西部优质杂柑之乡为目标,联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百里产业环线标准果园5万亩,形成四季有鲜果、品质兼修、韵味独特柑橘产业大园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线、协会主角、业主主体”原则,力促以节兴旅、以文促农、以旅带农,推动“农文旅”融合,持续提升井研柑橘知名度,有效增强特色产业影响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县打造乐山第二大特色精品农业产业带。
二是鼓励发展种养循环基地。坚持“林畜配套、种养结合、立体循环、综合增效”发展思路,采用“畜-沼-果(菜),畜-沼-林”种养循环模式,建成种养结合、林畜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场125个,发展种养循环规模养殖户1160户,如天云乡两河村云岭生态公司建成年出栏10万只瑶鸡的林下生态养殖园,周坡镇石马村绿之缘专合社建成集“藕鱼果菜”一体的生态种养示范区等种养循环基地,采取公司(专合社)为贫困户寄养代养、代耕代种、委托经营的方式,带动全县5733户贫困户发展生猪、肉兔、柑橘等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休闲体验旅游。坚持“绿色+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六次产业”,让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和价值。坚持“乡乡有重点、村村有规划”,加快建设“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竹园红色经典小镇、“九子十翰林?雷场故居”千佛国学文化小镇、蒲亭新村?中国农民画村等特色镇、特色村,培育中华鳖、梅花鹿、瑶鸡等“一乡(镇)一品”“一村一品”54个,打响特色农旅品牌,推动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让乡村经济更加多元化、让农村发展更加多样化。
(二)着力“强加工”,让产业链条无限延伸。
一是鼓励发展原产地初加工业。依托全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年屠宰生猪100万头和年加工商品兔1000万只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各1家,精米加工企业2家,植物油加工企业10 余家,竹制品加工企业1家,面粉加工企业1家。连续两年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总投资1502万元新建组装式冷藏库35座、库容 3620吨,通风库21座、库容1900吨,贮藏窖3处、库容200吨,热泵控温控湿式热风烘房4座、年烘干能力0.3万吨以上。依托26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做好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就地就近附加值。
二是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依托生猪、肉兔、林竹优势特色产业,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打造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推进哈哥现代兔业精加工、绿源果蔬深加工、华象创业创新园等项目,力争建成全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三)着力“创品牌”,让产业效益越加突显。坚持品牌强农,加快实施品牌提升、孵化、信息、创新、整合“五大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补齐“品牌弱”的短板。支持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制定品牌创建扶持政策,对全县范围内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知名商标和品牌给予相应奖励。全县有龙头企业26家,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5个。主要品牌有“监雁”猪肉系列、“哈哥”兔肉系列、“超果”杂柑系列产品,带动巴马香猪、藏香猪、禾丰蔬菜、分全水产等产品争创知名品牌;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23个,有机产品10个;编制完成《乐山市柑橘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井研柑橘”区域性公用品牌;成功举办四川省库钓冠军赛、采果节、打鱼节等农事节庆活动,组团参加西博会、农博会、茶博会及省内外农产品展销推介会10余场次。
(四)着力“重培育”,让产业发展后劲更足。
一是大力开展生产体系主体培育。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外引与内培,落实国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扶持“草根”能人、返乡青年、搬迁群众创新创业;落实激励政策,促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我县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合社383个,其中:省级示范社12个,国家级示范社6个;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299个,其中:省级示范场5个。
二是大力开展流通体系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积极推动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积极搭建城乡流通网络,为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搭建贸易平台。累计扶持培育电商企业和微商100余家,建成190个益农信息社,农村电商覆盖率达95.4%,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额800万元,增长率达12.5%。加大电商扶贫,大力推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加快农村电商站点配套建设快递收寄点。积极与县供销社和邮政公司“邮乐购”电商平台进行接洽,拟以线上电商平台为抓手,计划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点5个。
三是大力开展农业产业体系技能培训。统筹落实“农民夜校”师资和课程,开展田间课堂与现场观摩,深入实施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开展春季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培训行动。对全县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人员103人全覆盖进行培训。开展贫困户技术培训行动。紧扣农业生产季节,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五)着力“促增收”,让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深化“5+1”组织化扶贫模式,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一村一品+贫困户”等方式,让农民群众变身为“土地出租有租金、入园务工有薪金、资产入社有股金、二次返利有红金、自主生产有补贴金”的“五金”农民,带动5354户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增收脱贫。
二是深化产村融合。坚持以产业兴村为重点,项目整合为手段,实施基础与产业、新型村庄与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乡乡有重点、村村有规划”的要求,全面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已培育市级“一村一品”3个,县级一村一品37个, 12个乡镇规模发展特色产业15个, 8个乡镇打造特色村落15个。
虽然我县产业扶贫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效需要时间较长而且风险相对较大,不少贫困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贫困群众自身的单打独斗,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强。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一些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三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对较少、较弱。除此之外,产业发展启动需大量资金,而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有限。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脱贫攻坚以来,由于政策、资金绝大部分流向贫困村,对非贫困村的支持大幅下降,加之我县本级财力有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大,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恳请上级加大对我县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扶持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弥补政策差异,逐步解决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