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乐山市栋梁工程十年铸就“金字招牌”
一、背景与概况。
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关怀下,由四川扶贫基金会面向全国发起的一项大型公益事业。以“援助明日栋梁,培育民族精英”为理念。以扶持人才,培育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为核心,将经济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引导他们在成才的同时回报社会,从而实现大学生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高尚的社会公益价值。为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造就“栋梁之才”。
乐山市是四川省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最早的试验区之一。从2002年以来,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广大爱心企业的踊跃参与下,我市开展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十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帮助1万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总结出“三大助学模式”、“四化工作经验”,实现了“五个有”的可喜局面,为四川全省提供了宝贵经验,受到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栋梁工程”公益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全市扶贫助学公益事业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二、基本模式与创新做法。
十年来,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扶贫助学新途径、新方法,实行“三个结合”,采取“8种助学方式”,形成“三大助学模式”,使我市栋梁工程扶贫助学不断深入发展,年年取得好的效果。
“三个结合”:
(1)动员机关单位捐款与发动企业募资相结合。仅2005年,乐山市第二届栋梁工程扶贫助学“一日捐”公益活动,共获捐款202.4万元。其中:市级130多个单位职工捐款60多万元;企业捐款140多万元。(2)一般性捐款与重点募捐相结合。十年来,我市在一般性号召捐款的同时,坚持以重点企业命名,成立了“中华联合财保·栋梁工程助学基金”、“福华集团·爱心助学基金”、“乐电公司·栋梁工程助学基金”、“立事达·爱心助学基金”、“峨旅公司·栋梁工程助学基金”等7个栋梁工程助学基金,总额超过1000万元。(3)市内捐款与市外募资相结合。如:2007年,通过中纪委牵线,乐山市基金会分会和市扶贫办先后赴江苏张家港市、昆山市和成都市、深圳市共募集资金超过100万元。
“八种助学方式”:
(1)由基金会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对符合受助条件的贫困大学生,每人资助1000—3000元助学金。(2)由单位和职工自愿捐款,一部分留本单位帮助贫困职工子女入学,又调出一部分资金帮助其它贫困大学生解决困难(如:乐山电力股份公司等)。(3)由市基金会提供受助学生名单,由企业选择对象进行帮扶(如:乐山恒邦房地产开发公司、四川富侨工业公司等)。(4)企业每年捐出一定资金,定点帮扶(如:地奥集团2011年捐款50万元,定点资助沐川县100名贫困大学生)。(5)企业每年捐出一定资金,按企业人才需求,定向帮扶贫困大学生(如:福华农科投资集团)。(6)采取“n+1”或“1+1”方式进行帮扶(如:江西医学院贫困大学生、烈士后代陈雷飞,由市民政、市府办共同捐钱帮助她读完大学;西南大学残疾贫困大学生徐贤军由市扶贫办1人帮助他每月300元生活费直到读完大学)。(7)配合新闻媒体做《特别报道》、唤起社会关爱进行帮助(如:成都理工大学学生伍根权因病成“植物人”,为了挽救其生命,由市扶贫基金分会联合乐山广播电视报,共同发起“关爱贫困学生,奉献人间真情”慈善公益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先后有10多个单位和众多好心人捐款6万多元,武警总队医院减免部分费用为其做脑手术,使其病情好转逐步康复)。(8)举办商品展销义卖活动捐资助学。市基金会(协会)先后同市经委、商务局、工商局等单位在乐山城区及部分区、县举办各种展销会和义卖活动,动员参展商家捐款达20多万元,先后帮助100多名贫困大学生入学读书。
“三种助学模式”:
(1)“福华助学模式”。四川乐山福华农科投资集团是国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化工、农药、有机硅等,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出于企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该集团每年安排资金50——100万元,与市扶贫办、基金会联手开展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活动。把经济资助与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一是对高考上线且报考专业符合公司需求的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有机硅、制药工程(农药方向)等8个专业,并被国家正规大学录取的贫困学生,本人只需与公司签订5年劳动就业合同,公司将为他资助5000元学费,每年补助生活费1500元,毕业后回到公司就业。二是对高考未上线未被录取的贫困学生,公司委托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轻工工程学校开设“有机硅”、“机械与仪表”等大专定向培训班,学制三年。本人只需与公司签订五年劳动就业合同,公司将对学生每年提供4000元学费、1500元生活费,毕业后回到公司就业。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捐资助学,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2)“乐电助学模式”。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上市公司,公司涵盖水电、燃气、多晶硅、宾馆等行业。年经营销售额50亿元。该企业出于对人才的需求,从2006起每年安排20—3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对选择帮扶的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连续资助四年,帮助完成大学学业;公司还利用遍布全市的下属机构,建立和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跟踪帮扶贫困大学生;假期还安排受助贫困学生到公司所属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但受助学生本人须同公司签订《协议书》,保证在校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如期完成大学学业,否则公司将取消其助学资格,并由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监证。公司每年都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取消资助。对在校表现好的贫困学生,公司给予奖励,毕业后可优先录取到公司就业。该模式最大特点是:择优帮扶,实行退出机制,确保了资助大学生的质量。
(3)“双报工程”助学模式。我市的国贫县—马边及贫困山区县沐川、少数民族贫困县峨边、金口河。幅员面积占全市一半以上,共有65万人。其中:彝、苗、回、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10万人,由于地处边远大山区,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滞后,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本地大学生不想回家乡,外籍大学生不愿到边区工作,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所需人才问题,经市委、市政府确定,在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从来自马边、峨边、金口河“两县一区”及凉山、阿坝、甘孜三州的新生中,挑选一批思想素质好、成绩优秀、本人又自愿在毕业后回原籍或自愿到边区工作的大学生,由市扶贫专项基金每年每人资助3500元(其中:学费2000元,生活费1500元)。但受助学生须同市扶贫基金分会、就读院校签订《协议》,四年毕业后,返回原籍或到边区工作、报效家乡,报恩社会(简报“双报工程”)。否则受助学生将全额退出“双报工程”的资助善款。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解决了长期困扰贫困、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创新成效与作用。
从2002年起,市扶贫基金分会和市扶贫开发协会先后与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20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区、县和众多爱心企业,共同举办各种捐赠活动110多场,新闻媒体刊登、发表的文章、报道330多篇;向栋梁工程捐款的单位达180多个;国有、民营企业360多个,个体、私营工商户共1000多家,累计从市内、外获得捐款5000多万元,帮助考上全国100多所大、专院校的1万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还帮助1000多名贫困中学生、100名辍学女孩、100名留守儿童、150名灾区孩子上学读书。全市20家“668”大企业,有14家向栋梁工程捐款,乐电公司、福华公司、立事达公司等也连续5年向栋梁工程捐款;在市基金会和协会帮助下,井研县成功举办了首届“爱在井研·扶贫助残助学大型公益活动”,上万名群众、机关单位职工和100多家企业现场捐款154.8万多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千多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捐资助学与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栋梁工程与爱心企业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1年全市栋梁工程呈现出“两超、两多和预约捐款”的新特点。
(一)“两超”。一是募集资金超过2千万元,达到2183.46万元,比上年增加866.57万元,增长65.8%,仅“8.26”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捐赠大会,就获得捐款683万元。取得了十年来最好成绩。二是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超过了3千人(次),达到3526人(次),使资助贫困大学生总人数达到11073人(次)。
(二)“两多”。一是捐款的企业、商户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向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捐款的企业达到143家,工商个体户300余户。仅乐山市浙江温州商会,就组织动员所属的“四川乐山温州商城有限责任公司”、“乐山东方能源有限公司”等39家商贸企业向栋梁工程捐款;乐山市工商业联合会、乐山市国资委、乐山市工商局等部门都组织所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踊跃向栋梁工程捐款。二是大笔捐款资金增多。其中:“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捐款200万元,是我市单笔捐款最多的;“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捐款110万元居第二;“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捐款70万元居第三;“成都地奥集团”捐款50万元。捐款3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福华农科集团”、“四川蓝雁集团”等20多家。
(三)“预约捐款”。这是在2011年慈善组织普遍遭受质疑、信任危机严重受损的情况下,我市栋梁工程出现的最大亮点。其中:“四川黑竹沟集团”与市分会签订了20年的捐款《协议》,每年18—20万元。“乐山金名仕集团”;“泰阳电力(乐山)有限公司”、“乐山立事达实业有限公司”、“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福华农科投资集团”等一大批爱心企业纷纷与市分会签订长期捐款《协议》。
通过多年打拼,我市栋梁工程实现了“五个有”。即:有一批长期稳定的捐款企业;有一条符合乐山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募资助学方法;有一批讲奉献、能干事的精兵强将;有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栋梁工程。为全市栋梁工程扶贫助学深入持久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四、经验与启示。
创新工作方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验。具体讲就是“四化”工作法。
(一)资源利用最大化。
1、领导资源。做好社会扶贫,最关键的是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多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对社会扶贫工作十分重视。每年坚持出席捐赠大会,并带头捐款。为争取更多领导重视和支持,开展栋梁工程十年来,我市先后邀请了中组部老领导何载,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蔚,原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基金会名誉会长冯振伍,省政府顾问、省基金会会长翁蔚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殷建中,以及省关工委、团省委的领导光临乐山指导工作,出席捐赠大会并讲话。2011年,全省社会扶贫“两会”在乐山隆重召开,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等省领导又在百忙中亲临乐山指导工作,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社会扶贫工作。
2、部门资源。2003年以来,市扶贫基金分会和市扶贫开发协会先后同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市扶贫移民工作局等20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采取:联合发文、共同承办等方式,先后举办了“巾帼栋梁”爱心助学行动;中国西部栋梁工程“关爱月”(乐山)大型公益活动;栋梁工程扶贫助学“一日捐”;“圆梦大学,爱在乐山”;栋梁工程关爱辍学女孩、留守贫困儿童、灾区学生、残疾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贫困学子“圆梦大学”等100多场大型公益活动,使栋梁工程扶贫助学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3、新闻媒体资源。十年来,市扶贫基金分会和市扶贫开发协会同乐山“三报、两台、一网”紧密配合,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先后刊登播出了300多条栋梁工程扶贫助学的新闻和电视专题节目。还多次与报社、电视台合作,为贫困学生开展专题募捐活动,唤起社会各界进行爱心捐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新闻媒体为全市栋梁工程、扶贫助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4、企业资源。企业始终是栋梁工程·扶贫助学的中坚力量。十年来,我市共有360多家爱心企业,包括一些困难企业的职工都纷纷捐资助学。2005年“8·23”一日捐公益活动仅企业捐款就达160多万元。2010年“8·27”举办少数民族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和资助残疾贫困大学生公益活动,有40多家企业共捐款300多万元。2011年,“8·26”栋梁工程捐赠大会,35家企业举牌,捐款达683万元。乐电公司、福华集团、立事达公司、黑竹沟集团、峨旅公司等已连续多年向栋梁工程捐款。有的企业还与基金会签订了长期捐款协议,正因为有众多爱心企业积极参与,踊跃捐资助学,才使许多优秀的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2011年,四川省栋梁工程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乐山有40多家爱心企业受到省上表彰。
5、其它社会资源。如:组织大学生自愿者积极参加栋梁工程公益活动。十年来,先后有120多人(次)参加过栋梁工程公益助学活动,不仅净化了大学生心灵,还通过下乡村调查、到企业募捐、在街头搞宣传,锻炼了大学生,传递了爱心。
(二)内部管理企业化。
为适应社会扶贫工作的需要,我会通过调整充实,共设立“6部”(宣传信息部、资金募集部、项目开发部、培训就业部、企业发展部、海外拓展部)。“一处”(法律事务处),成立了《感动西部》专刊编委会和“沫水书画院”、“嘉州艺术团”。各部门负责人一律面向社会,招聘使用,竞争上岗。为充实市“两会”领导班子,我们从众多爱心企业中筛选出“乐电公司”、“立事达公司”、“福华集团”、“黑竹沟集团”、“大跃公司”五家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市“两会”的副会长。同时,还聘请了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局等部门享受政策提前退休,年龄50多岁、身体好、有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基金会工作。并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经考核,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有贡献的人,就大胆提拔使用。对招聘人员凡签订正式合同的,都按国家规定购买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了党支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各种娱乐健身活动,使每个同志既有光荣感,责任感,又有危机感;既有压力,动力,又充满活力。
(三)具体操作市场化。
一是与会展策划公司合作进行商品展销义卖活动。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8场商品展销会,参展120多家企业和商家现场捐款100多万元,共资助300多名贫困大学生上学。二是与爱心企业合作建立“栋梁工程助学基金”。同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展“爱心售房活动”。2010年,立事达、仁和、金远、恒邦、金杯等10家房地产公司,通过售房活动,共向栋梁工程捐款100多万元。峨眉山市峨眉春酒业有限公司2011年出资200多万元,联合市基金会在峨眉山市广场举办“重阳敬老节”暨万人品酒活动,将现场义卖全部捐献给峨眉山市敬老院。公司还将从销售白酒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捐作“栋梁工程助学金”。三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跨区域募资战略。2007年经中纪委牵线,市扶贫办、市基金会(协会)远赴江苏省张家港市、昆山市募集扶贫助学资金,帮助马边和全市贫困大学生上学。2010年,市分会又与山东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捐资,与乐山市基金会共同举办“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资助乐山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四是组建“爱心企业家联谊会”。通过帮助企业引资、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学习、参加省内、外经贸展销会,建立与企业的友好、信任关系,并利用市基金会《感动西部》专刊,对企业进行宣传,让企业在受益、发展的同时献爱心,踊跃向栋梁工程捐资助学。
(四)开展工作人性化。
坚持人性化工作一直是我会崇尚的行动准则,开展栋梁工程扶贫助学8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真心”去打动人,以“爱心”去感动人,用“热心”去温暖人,以“信心”去鼓舞人,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称赞。胡洋龙,天津理工大学聋哑学院学生,家住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爱国村三组,三岁时,因打错针,变为聋哑人,六岁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得了精神分裂症,全靠务农的爷爷抚养小洋龙。但是,胡洋龙身残志坚,从小刻苦学习,勤奋自强。2007年,胡洋龙以优异成绩考上天津理工大学聋哑人学院,当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胡洋龙和80多岁的爷爷却高兴不起来,几千元的学费使胡洋龙望而却步,得知这一消息后,市分会和市开发协会会长邓国熙和市扶贫办主任王东专程从乐山赶到胡洋龙家里,将3000元助学金和600元路费送到胡洋龙手上,小洋龙感动的热泪盈眶,正在稻草田劳动的胡洋龙当场下跪,80多岁的胡爷爷,也泪流满面的连声道谢。张晓琴(女),残疾贫困大学生,家住沐川县大楠镇白云村一组,这里山高坡陡,十分偏僻,从小爱劳动的她,在一次上山劳动时,右手被毒蛇咬伤,因家穷无钱医治,右肢被截,落下残疾,但张晓琴身残志坚,在校读书十分刻苦,高中三年,年年终考成绩名列全班前茅。2006年,参加全省残运会获得百米跑第五名,2007年被评为县“三好学生”,2010年,以优异成绩考上绵阳师范学院,当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几千元的学费让全家人一筹莫展,得知情况后,市分会和市开发协会会长邓国熙率队专程从乐山赶到张晓琴家里,送去上学路费和3000元助学金,终于让这位坚强的农村残疾姑娘如愿上了大学。阿苦达夫,彝族,家住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乡瓜鲁村,就读于成都中医学院。爷爷,奶奶已80多岁,父母有病,三个弟妹均辍学在家。房屋十分破烂,因治病和供阿苦达夫读大学,已欠债5万多元。去年11月,父亲因不堪生活重负跳河自杀,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帮助阿苦达夫完成大学学业,会长邓国熙率领相关人员同市民建一起在春节前,冒着大雪从乐山专程到峨边新林乡,爬上海拔1300多公尺的高山,将1000元慰问金和1万元栋梁工程助学金送到阿苦达夫手上。鼓励他克服困难,努力读书,并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帮助解决三个弟妹上学读书问题。八年来,我们就是凭借这样执着的爱心,满腔的热忱,帮助胡洋龙、张晓琴、阿苦达夫以及西南大学的残疾贫困生徐贤军、革命烈士后代陈雷飞、“背着母亲上学”的孝女宋叶等几千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一个个深动的事例,一幅幅感人的场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流泪,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而我们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也非常珍惜这份爱,他们不仅在校刻苦读书,毕业参加工作后,也不忘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2005年栋梁工程资助的中国矿业大学贫困学生陈北巍,参加工作后,即向栋梁工程捐款资助其他贫困学生,还承诺创业后,将收益的10%捐作栋梁工程助学金。2005年考上西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贫困学生赵高全,因家庭贫困,准备放弃上大学,是栋梁工程帮他圆了“大学梦”,“大一”期间便刻苦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大三”时参加“四川省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大赛”,获全省冠军。毕业后,留校教书,现任西华大学招生就业安置办副主任。2010年,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全球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大赛”,荣获第三名,当时美国一家世界知名软件公司曾高薪聘请他留美搞软件开发,被赵高全婉言谢绝。他说:“我要回国,将我所学得的知识回报亲爱的祖国”。
五、重要推广价值。
乐山市每年大约有近2万名高中应届毕业生报考大学,录取率在85%左右,即:每年都有16000—18000人被全国大、专院校和各类职校录取。其中:约有3500—5000名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入学难,有的贫困生甚至干脆放弃上大学。这成了每年高考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帮助这些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圆梦大学”,不仅是党和政府要重视和关心的大事,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大事。因此,动员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助学,帮助这批贫困学子“圆梦大学”,必将是一项长期地重要工作和倡导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深受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我会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更加扎实努力的搞好这项公益事业,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人才”做出新贡献。
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
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
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日